三四年前,一批闽系房企以“强扩张、快周转、高杠杆”的模式行走江湖,黑马频出。这些公司在福建完成原始积累,因看好行业发展,激进布局全国。
2015年以后,多家闽系房企完成销售额从百亿元到千亿元的跃升。比如融信中国(03301.HK),2015年销售额仅295.3亿元,三年后飙升至1218.84亿元,晋级房企“千亿俱乐部”。
高增长、高收益,也可能意味着高风险。自2018年起,泰禾集团( 000732.SZ )的现金流就难以维持正常经营,暂停拿地至今。号称拿地“飞虎队”的福晟集团亦在2019年下半年陷入困境,不得不在2020年初“卖身”给世茂集团。
“经济上行或者楼市繁荣时,快周转加高杠杆的战略,可以让企业迅速扩张。”在一家闽系房企主管财务的高管周强(化名)评价说,“当经济下行或者调控政策严厉时,企业就要赶紧‘踩刹车’了。”
在这名高管看来,福建人崇尚“爱拼才会赢”,他们敢于冒险。“即使现金流出现问题,闽系的老板们还会去搏,直到搏不动了,才寻求并购或出售项目,断臂求生,以求东山再起。”他说。
“福晟和泰禾都是‘刹车’踩得不及时,直接把车开到了悬崖边上。”曾在一家闽系房企担任总裁的张斌(化名)对财新记者说,强有力的楼市调控持续至今,从2019年下半年起,一批闽系房企陆续减速、换挡,转向追求稳健发展。
世茂房地产(00813.HK)提出把“高质量发展”作为首要目标;融信中国提出稳健增长,稳步降低负债水平;旭辉控股(00884.HK)也表示,将顺应国家“去杠杆、降负债”的要求。
当下又是新一轮货币宽松周期。此前每逢资金宽松,都会有一批房企试图通过加杠杆来迅速扩张。部分闽系房企的崛起和衰落,为它们提供了经验和教训。
收割“地王”
2016年8月17日,融信中国耗费110.1亿元,拿下上海静安中兴路“地王”,地价超过了融信中国2015年全年销售额的三分之一。当天另外两家闽系房企拿下了上海的其他两宗地块。闽系房企一时名噪天下。
这是融信中国在土地市场厮杀的开始。此后,在杭州、南京、苏州等地,融信中国频频举牌,被市场称作“地王收割机”。
这正是闽系房企在2015年至2017年的拿地缩影。一名粤系房企投拓部门人士对财新记者回忆称,彼时闽系房企“逢热点城市必进、逢土拍必来,来后必抢”,广深区域亦成为闽系房企的“战场”。
2015年12月,泰禾集团以7.99万元/平方米的楼面单价,拿下深圳宝安区尖岗山地块,刷新全国单价“地王”纪录。在2014年至2016年间,泰禾集团凶猛扩张,三年耗资超过500亿元拿下27宗土地,投资额超过同期439亿元的总营收。
泰禾集团广深区域一名前员工告诉财新记者,董事长黄其森曾明确要求,在广深拿地要不惜代价,要迅速站稳脚跟。在2015到2017年的两年内,泰禾集团就在广深区域8个城市布局了11个项目,总货值近千亿元。
2015年9月,福晟集团成立项目并购团队,号称“飞虎队”,由董事长潘伟明亲自挂帅。“福晟拿地太凶了。”一名原福晟集团基层员工对财新记者称,当时公司内有句口号,“没有飞虎队拿不下的地”。
曾庆(化名)是2016年入职福晟集团总部的一名中层干部。他告诉财新记者,福晟集团从2016年起高强度拿地,一直持续到2018年。“到2017年最疯狂的几个月,我们每天都有项目落地。尤其在福州,抢下不少高价地。”曾庆称。福建省福州市是福晟集团大本营。
福晟集团高速扩张,在2017年借壳上市前达到巅峰。据房地产研究机构克而瑞统计,福晟集团2017年新增货值为3199.4亿元,以增量排名,福晟集团位列全国第7名。当年公司的全口径销售额仅为396.2亿元,位列第48名。
2017年,旭辉控股的表现更突出,以1040亿元的销量位列闽系房企销售第一。彼时国内银根收紧,但旭辉控股积极扩张,全年在土地一级市场拿地36宗,同比增长近2倍;拿地总金额和总建筑面积分别达到457.5亿元和537.73万平方米。上述三项数据皆位列闽系房企之首。
点击观看大图 |
房地产行业讲究“规模为王”,销售规模越大,越容易获得融资。在张斌看来,闽系房企在福建发展空间有限,经过多年打磨,它们急于向外扩张,实现规模跃升。
“闽系房企这一轮扩张,来得比较晚。”周强对财新记者说,国内房企从创立到发展成熟的时间非常短,原始积累不足,若要冲击规模,“快周转、高杠杆”成为惟一路径。
粤系房企为闽系房企做出榜样。过去若干年间,中国恒大(03333.HK)和碧桂园(02007.HK)均采用上述战略,当下稳居房企销售排行榜前三。
闽系房企不甘人后。2017年初,房地产研究机构安居客对11家进入全国销售排行榜前60名的闽系房企进行了统计。在2016年土地一级市场上,这些企业共计拿地2106.61亿元,同比增幅超过100%。
“当时闽系房企的普遍想法是,只要能拿到地,钱不是问题。”张斌称。
点击观看大图 |
资金之“翼”
房企融资可分为表内和表外两大类,其中表外融资体现在未并表的子公司负债中。
浙商证券发布于2019年5月30日的研报称:在房地产行业,未并表的子公司通常是合营、联营企业。上市房企倾向于将杠杆率高的项目放在表外。这意味着,房企的真实融资成本,不能仅看其报表。
多名闽系房企人士称,福建存在诸多民间资金拆借组织。民间借贷的利息,一般为每月一分至三分不等,远高于各类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。“房企规模较小时,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足够融资,民间借贷就成为重要渠道。”张斌称,公司发展壮大之后,民间借贷的比重就会降低。
向员工集资,是常见的民间融资手段。福晟集团将其用到极致。曾庆称,福晟集团向员工集资,成立“种子基金”。这笔钱往往用来支付前期土地款,获得项目后再向金融机构融资,“空手套白狼”。
2020年4月,因员工集资难以兑付,福晟集团多名员工致函福州市政府求助。求助函显示,从2016年起,福晟集团快速扩张,现金流紧张,内部集资日渐频繁,且手段多样。
多名员工汇总给财新记者的材料显示,“项目跟投”是公司向员工融资的一大重要手段。比如2018年6月,员工参与跟投惠州樽品二期项目。每名员工的跟投上限为20万元,需要在2018年6月3日前缴纳1万元报名费,并于当月底缴齐剩余本金。项目预计在2019年1月15日获得预售证,员工可在2019年2月15日收回本金,2019年5月15日获得相当于本金30%的利息。
福晟集团将这种模式称为“内部员工财务型跟投方案”,往往只允许入职满两年的员工参与。彼时,项目跟投在地产行业如火如荼,即房企将项目利益与员工利益挂钩,员工和公司“收益共享、风险共担”。数十家房企都有较为成熟的项目跟投方案,但承诺固定收益率达到30%极为罕见。
福晟集团还动员供应商参与跟投。一家提供项目咨询和设计的供应商负责人告诉财新记者,该公司在2018年4月参与了一个福州项目跟投。“当时福晟说我们是优质供应商,所以给了1100万元的跟投额度。”该负责人称,福晟方面亦承诺一年期返还本金,年化利率为30%。
“福晟集团当时提出了‘3691’的开发周期,即拿到地三个月开工、六个月拿到预售许可证、九个月楼盘封顶,项目现金流一年内回正。”该负责人说,当时福晟集团旗下的福晟国际(00627.HK)刚刚借壳上市,扩张异常迅猛,作为战略合作伙伴,该公司亦愿意支持福晟集团发展,于是又在内部动员员工参与跟投。“因为利率很高,很多人宁愿去借钱也要跟投。”该人士称。
据财新记者了解,员工集资在闽系房企广泛存在。两名泰禾集团内部人士确认,泰禾集团员工集资门槛较高,100万元起步。在2018年以前,年利率为8%;此后逐渐升高,目前年利率约为20%。
“员工集资是半强迫性质。因为会有人来游说高管,并给高管一定的集资指标。”泰禾集团总部一名人士称,“高管要用实际行动表示自己看好公司发展,踊跃集资是表现之一。”另一名闽系房企人士认为,因为利息高,员工集资实则“一个愿打,一个愿挨”。
“一些闽系房企会把财务资源用足、用尽,不留一点闲置资金。”周强称,“只要能借来,成本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,什么钱都敢用。”
超预期调控
“房企敢高息借钱,高价拿地,逻辑建立在房价暴涨的基础上。”张斌称,“房价快速上涨时,如果借了100元钱,我能赚100元,给你50元利息,我还能赚50元。”
此前若干年里,楼市调控呈现出“三年小周期”的特征。“房地产行业对这一周期有比较稳定的心理预期。”张斌称,在楼市大涨之时加杠杆,是房企普遍的操作;风险更高、收益也更大的操作模式是“逆周期拿地”,即楼市调控时低价拿地,房价大涨时高价卖楼。
但这一轮楼市调控超出预期。一二线热点城市对新房限价,遏制房价过快增长。泰禾集团过去奉行的高端住宅发展路线,受限价政策约束,溢价空间尽失。以其位于深圳的尖岗山项目为例,项目拿地时楼面价达7.99万元/平方米,但周边二手房价长期停留在8万到10万元/平方米区间内。
按深圳市政策,楼盘预售申报均价不得明显高于周边同类同户型在售项目均价。泰禾集团华南公司一名前员工告诉财新记者,该项目曾作过内部测算,在限价政策下,该项目注定亏损。
据浙商证券发布于2019年5月的研报,自楼市调控以来,泰禾集团推盘进度和价格均受影响。根据泰禾集团2018年年报的存货明细,该公司共有118个项目,其中“院子系列”8个项目存货余额为644亿元,占全部存货余额超过40%。2018年报显示,按预售面积占计容建筑面积比重计算,当年泰禾集团项目总体去化率仅29%。“院子系列”中,4个项目拿地成本较高,合计估算亏损30亿元。
融信中国的诸多“地王”项目同样难以消化。上海静安“地王”近期拿下预售证,即将入市,首批入市房源平均单价约为12.98万元/平方米。这宗地块扣除15%的自持和5%的保障房后,可售面积的楼面单价即超出平均售价。
据浙商证券前述研报,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,融信中国共获取15宗高价地,合计建筑面积为257万平方米。其2018年年报显示,这些项目的去化率不到20%,粗略估算合计净亏损140亿元。若以权益口径计,融信中国净亏损47亿元。
楼市调控极大影响了中小房企的融资。一名金融人士告诉财新记者,大概从2017年开始,银行对泰禾集团放款变得谨慎。到2018年后,工行等大银行基本不再给泰禾集团发放贷款。
闽系中小房企只能更加依赖民间融资。福晟集团一名员工称,在2018年前,公司项目跟投频率往往是几个月一次,甚至是一季度一次。2018年后,项目跟投每个月都有,甚至一个月会有好几次。受高回报诱惑,诸多员工不惜借款参与跟投,彼时意识到风险的员工是极少数。
“前期拼命扩张,项目建设跟不上,回款无法覆盖利息,就只能四处借贷来还债。借款不能停,一停就要爆雷。”曾庆称,福晟集团因此骑虎难下。
更重要的是,本次楼市调控打破了“周期论”。中央政府再三强调“房住不炒”,要求建立长效机制,明确“稳地价、稳房价、稳预期”。四年过去,下一轮房价大涨依然遥遥无期。
张斌说,楼市调控逻辑发生了转变,当下房价涨幅实难与2015、2016年相提并论。“同样借100元钱,原来能赚100元,现在只能赚30元了,但利息还要付50元。”张斌说,高杠杆的前提不再成立,房企还按原有逻辑运转,必然越亏越多。
断臂求生
2019年,福晟集团风光不再。在克而瑞发布的房企新增货值排行榜上,福晟集团以472.2亿元排名第60位;在房企销售排行榜上,福晟集团以全口径金额630.2亿元排名第55位,较其2017年的排名下跌7位。
曾庆告诉财新记者,2018年,福晟集团已经无钱买地。此后公司引入几名来自银行的高管,再度获得一些银行授信。2019年年初,国内资金面宽松,楼市出现短暂“小阳春”。这给了福晟集团莫大的希望,拿地“飞虎队”再度出动。
福晟集团希望破灭是在2019年7月。银保监会信托部约谈警示十余家信托公司,要求其控制房地产业务规模和增速,地产融资再度全面收紧。福晟集团员工的求助信称,公司勉强维持到2019年下半年,之后开始缓发或者克扣员工奖金绩效。
“2019年6月,福晟高层就开始考虑向世茂集团出售项目,当时现金流已经非常困难。”曾庆说,但时机并不理想,因为泰禾集团也在向世茂集团出售项目。世茂集团选择较多,福晟集团项目难以卖出好价钱。
“当时我们计算了一下,福晟即使把福州的所有项目都卖了,也不够偿还债务。”曾庆说,2019年9月,公司无法给员工足额发放工资,启动裁员。
员工集资款项也无法兑付。为安抚员工,福晟把一些住宅、店面、车位等抵押给员工,让其变卖后抵债。不过,有的维权员工称,当时福晟的资产几乎都已经抵押给银行,这些资产无法根据正规的流程实现网签,有的没有预售许可,有的员工本身就不具备当地购买资格。
“2019年9月,福晟再和世茂去谈的时候,资金链已经断了。”曾庆称,彼时福晟负债逾700亿元,政府、银行都介入了谈判。2020年1月13日,世茂集团宣布全面接手福晟集团旗下项目,双方成立合作平台“世茂福晟”,由世茂集团方面操盘管理。尽管在新闻发布会上双方多次强调“合作”,但福晟集团或已整体“卖身”给世茂集团。
一名维权员工告诉财新记者,福晟集团老员工大部分被“优化”,小部分进入世茂福晟。3月17日,福晟集团的法定代表人从潘伟明变更为许幼农。许幼农是世茂集团的“元老级”高管。
世茂集团旗下的世茂房地产(00813.HK)是闽系房企“带头大哥”。在地产“白银时代”的十年中,公司销售业绩从2008年的120亿元飙升至2017年的1008亿元,十年中有八年位列闽系房企销量榜首。
但2016年和2017年,世茂房地产在投拓方面较为保守。按照公司董事局主席许荣茂的说法,世茂房地产之前负债和库存较高,于是主动降负债、去库存。
一名粤系房企高管对财新记者说,一般而言,房企难以为继之时,会优先选择将项目出售给本地房企,或是在一地深耕多年的龙头房企。因为这些房企更了解项目价值,亦有本地项目经验。
泰禾集团也在危机爆发后暂停了扩张。自2018年6月起,泰禾集团就未再购入土地。与此同时,泰禾集团不断出售项目,原本有合作或收购意向的项目纷纷中止。
2019年,为缓解资金压力,泰禾集团多次出售旗下南昌、杭州、漳州、苏州、广州、佛山、福州等城市项目的部分股权。据财新记者统计,2019年泰禾共出售资产16次,回笼资金近百亿元。世茂集团是其主要买家,接手了杭州蒋村项目、佛山院子项目以及南昌茵梦湖等十余个项目的股权。
在粤港澳大湾区,泰禾集团亦在寻求本地房企接盘。珠三角一家房企内部人士告诉财新记者,2019年下半年,公司调研泰禾集团多个项目发现,这些项目要么拿地价格太高,要么存在各种历史遗留问题,最终双方未能谈妥。
“泰禾主要是投融资上出了问题。”一名泰禾集团离职高管称,公司在流动性充足时,获得大量融资,此后在投资上放松警惕。“觉得土地价格贵一点没有关系,过个半年一年就涨回去了。”该人士称,“抱着这种想法的闽系房企,基本都栽了跟头。”
4月28日,泰禾集团方面回应财新记者,当下整个行业经营环境面临极大变化,或是导致泰禾集团出现危机的原因。“我们只想盖好房。”该人士称。
点击观看大图 |
集体降速
从2019年起,多家闽系房企开始降速,对外强调企业要稳健发展。
融信中国风光一时,但2017年总负债达到1678.26亿元,资产负债率从2016年的76.66%升至81.93%。毛利率从2016年的20.24%下滑至2017年的16.56%。随后两年,融信中国的拿地数量仅与2017年一年相当。
2019年初,融信中国董事局主席欧宗洪称,要摆脱“高杠杆”标签,公司未来净负债率要维持在70%到90%之间。融信中国完成了这一目标。2019年年报显示,公司2019年的净负债率仅为70%,较2018年下降35个百分点。
3月24日,融信中国召开业绩发布会。欧宗洪称,2019年拿地比计划少一点,主要是因为地价偏高;融信中国现在拿地也会比较谨慎,更看重利润,不会刻意追求量。
销售增长也随之降速。年报显示,融信中国2019年实现销售金额1413.26亿元,同比增长16%。该公司在2016年到2018年的销售业绩分别为246亿、502亿、1218亿元,增幅分别为107%、104%、143%。欧宗洪称,未来三年内,融信中国将追求“有质量的发展,每年保证平稳的增长”。
旭辉控股与其类似。在2015年至2019年间,旭辉的合约销售规模从302亿飙升至2006亿元。在3月27日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,公司总裁林峰称,“对稳健前行的企业来说,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好的时代。”旭辉控股管理层2020年制定的销售目标仅2300亿元,增长率较2019年的32%有所下调。
在投资方面,旭辉控股管理层表示,将遵循“有质量的投资”,在拿地之前充分尽调,严控负债率,不放财务杠杆。
正荣地产(06158.HK)也开启换挡模式。3月30日,正荣发布2019年业绩报告。2019年,该公司实现合约销售金额1307亿元,同比增长21%,这是其四年来的最低增速。公司管理层将2020年的销售增速目标进一步降为7%,销售目标仅为1400亿元。该公司的净负债率,从2017年底的183.2%降至2019年的75.2%。
旭辉控股董事局主席林中、正荣地产董事局主席黄仙枝均在业绩发布会上称,要尽力做到增长率、负债率和利润率之间的平衡。“规模发展很重要,但不是公司追求的惟一目标。公司同时追求稳健的财务指标,降低成本、负债率。”黄仙枝说。
在阳光城( 000671.SZ )总裁朱荣斌看来,上述三个指标,构成了一个“不可能三角”,三者不能完全兼顾,但必须找到平衡点。4月24日,阳光城召开业绩发布会。公司财务总监陈霓称,2020年,阳光城整体的融资大基调是“控规模、降成本和调结构”,在投资上会采取谨慎态度。
“实现了销售额2000亿元,我们更有条件关注品质提升,关注财务指标的改善。”朱荣斌说。
张斌认为,房企在楼市上行时加杠杆,冲规模,根据外部环境变化,适时调整节奏,这才是企业发展的理想状态。“100亿元规模的企业,与1000亿元规模的企业,管理方法也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,需要适时进行组织架构调整。”张斌称。
这对上市房企尤为重要。“资本市场对房企负债率有要求。如果负债率太高,市场会认为这家企业不够稳健,可能出现危机。”张斌说,财务数据是否健康,关系到企业市值。
此外,购房者对住房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。“行业内有共识,要为老百姓提供更有品质的住宅。但一直高周转的企业,是难以做出好产品的。”张斌说。
一名泰禾集团离职高管对财新记者说,闽系房企愿意承担风险,敢于抓机会,但若疏于风险防范,就会陷入被动。“在招拍挂市场拿到‘地王’,遇到限价限购;并购项目踩到地雷,各项手续根本办不下来。”该人士称,这就是泰禾集团的教训。
在周强看来,闽系房企的教训,各家企业都心知肚明。但无论什么环境,都会有房企选择加杠杆。“毕竟,曾有那么多家企业都赌赢了。”周强说。
[《财新周刊》印刷版,各大机场书店零售;按此优惠订阅,随时起刊,免费快递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