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May 16, 2020

切莫轻慢财政纪律

社论|切莫轻慢财政纪律 

来源于 《财新周刊》 2020年第19期 出版日期 2020年05月18日
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当协调配合,然而,拆除约束机制,使二者穿“连裆裤”,只能损害它们背后共有的国家信用
  全国“两会”召开在即,中国是否可以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,不期然引发学界一场争论。有学者提出,可用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,实现赤字的货币化。对此建议,有条件赞同者有之,更多学者则表达了明确的反对意见。我们认为,赤字货币化的口子不能开,应切实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;即便在新冠疫情严重冲击经济之际,也不可轻慢财政纪律。
  赤字货币化并非新现象,尤其在信用货币出现后,不少国家曾有此操作。其弊端显而易见:容易引发通货膨胀,危害国家信用。中外均有惨重教训。目前这场争论多围绕狭义的赤字货币化展开,即中央银行直接从一级市场购买国债,以帮助财政部门融资,弥补财政赤字,并借此放出基础货币,实现信用扩张。无论具体技术细节如何设定,这一操作牺牲货币政策独立性、破坏财政纪律的实质不会改变。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“滞胀”,促使主要经济体赋予货币政策自主权,以此约束政府财政行为。全球金融危机以来,不少国家纷纷推出量化宽松政策。为了应对新冠疫情,美联储推出无限量QE,直接买入国债、商业票据和证券等,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俨然走向常态化。近期国内围绕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争论,与此不无关系。但是,有专家指出,美联储如此行事的底气在于美元是头号世界货币,是其他经济体攀比不起的。
  面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的严重冲击,赤字货币化的倡导者希望财政与货币政策“真正协同协调,形成合力”,其出发点是良好的,然而,其断言“赤字货币化不会带来通货膨胀,也不会导致资产泡沫,相反可以为财政政策提供空间”,则明显缺乏依据。赤字货币化的支持者,或多或少受到眼下风头正健的现代货币理论(MMT)的影响。不过,这一理论争议极大,且其本身就设定了很多限制条件。负责任的宏观政策制定者不会草率行事。
  在这场争论中,最令人遗憾的是赤字货币化的倡导者、支持者甚至个别反对者表现出来的对财政纪律的轻慢态度。《中国人民银行法》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,“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,不得直接认购、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。”这项规定并非凭空而来,而是汲取了改革开放之初的教训做出的正确抉择。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国家,宏观调控体系框架虽已建立,但与成熟市场经济体相比,体制机制尚不完善,货币政策独立性有待增强,财政纪律相当涣散,不断潜滋暗长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即为明证。
  在此情况下,赤字货币化的倡导者认为,“法律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授权或修订”,有失轻率。有些人士之所以反对赤字货币化,只是认为中国经济政策还有空间,不必出此极端之策,但其对财政纪律、对法治的虚无态度也是明显的。这种思维方式,看似灵活务实,实为机会主义,过一关算一关,不计后果。近年来,财税收入增长困难,疫情令其雪上加霜,今后两三年又将是地方债务的偿债高峰。试问:赤字货币化口子一开,将伊于胡底?
  反对赤字货币化,并不是罔顾现实的教条主义。近年来,经济下行压力增大,中央政府大力推进减税降费,财政收入增速放缓,而财政支出则是刚性的,各级政府不得不过“紧日子”。新冠疫情使财政减收严重,“钱从哪里来”,确实成为财政部门不得不考虑的大问题。日前,财政部部长刘昆撰文称,202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,并提出适当提高赤字率、发行抗疫特别国债、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、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等具体举措,可见办法是有的。目前,抗疫特别国债的规模和用途、发行方式尚未公布,然而,避免央行为赤字埋单,应当成为一项基本原则。
  近年来,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协调配合、更好履行各自职责的问题,多次引发争论,财政和货币两部门人士常有分歧。此次赤字货币化话题,可看作此前争论的延续,不过,不少曾在财政系统工作的专家也明确表达了反对态度,足见专业水平和独立精神可以使人们超越畛域之见。中国财政学会会长楼继伟日前表示不赞成由央行直接购买国债。他认为,最重要的是结构性改革措施,特别是劳动力、土地、资本、技术、数据五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。我们深以为然。
 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两翼,理当协调配合,然而,拆除约束机制,使二者穿“连裆裤”,只能损害它们背后共有的国家信用。当前,困扰中国多年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问题已有所改善,财政政策的效率问题则无明显起色。在此情形下,要求货币为财政透支,是不足取的。财政政策当务之急是精准救助受疫情冲击的中小微企业和困难人群,尽快使政策落地,并减少“跑冒滴漏”。提振经济不能牺牲财政纪律。
  (本文为即将于2020年5月18日出版的《财新周刊》第19期社评
  [《财新周刊》印刷版,各大机场书店零售;按此优惠订阅,随时起刊,免费快递。]
版面编辑:李东昊